北京百都会计
嘉兴 嘉善 平湖 海盐 海宁 桐乡 更多城市
北京一位企业家的“河长”情怀

  初步整治的黄泥场浜

  未经整治的黄泥场浜

  ●秀那河

  黄泥场浜,位于海盐县西塘桥镇刘庄村,属于村级河道,总长约850米,东部与东白洋河相交。刘庄村共有22条村级河道,黄泥场浜位于村庄北部,隔开了刘庄村与青莲寺村。

  吴卫明是刘庄村的女婿,同样他所有的海盐众信电子有限公司也是刘庄村很大的企业,他与住在黄泥场浜岸边的姑娘相识、相恋、成家、立业,也见证了曾经的亲水河道如何变为让人避而远之的垃圾河。这份对黄泥场浜难舍的情感让他主动担起“河长”一职,出钱出力,亲力亲为,只为了重现曾经的“家门前的那条河”。

  读者冯永峰来电:

  我从小就生活在黄泥场浜旁边,但是我对清澈的河道只有短暂的几年记忆,那时候到了夏天晚上小伙伴们就会在河里游泳、抓鱼,河里有黑鱼、鲫鱼,是很快乐的童年时光。

  到了我读初中的时候,村里养猪的人家开始多起来,明显感觉到河里的水开始发黑发臭了,淤泥也多了起来。以前还经常看到大人在河边台阶上洗衣服、淘米,慢慢地,去的人少了,台阶都被岸边的杂草盖住了,缺少人修理以后,台阶变歪了,河岸也塌了下来。

  原来我们家里养了100多头猪,猪舍有300多平方米,现在都拆完了,污染少了再加上河道治理,水又变得清澈了,真的希望能像小时候一样重新在河里钓鱼、游泳。

  ●水之变

  青春记忆的河:

  曾见证他们的爱情

  在今年69岁的李阿士记忆里,黄泥场浜就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是温暖的色调。早上晨曦微露,河边就开始有了敲敲打打洗衣服的声音,东家长西家短的一天农村生活从这里开始;中午要烧饭了,抱着淘米箩来到河边淘米、洗菜,炊烟袅袅升起;傍晚是孩子们很开心的时刻,年纪小的被爸妈拖到了河里,一阵揉搓拎上岸一个囫囵澡就洗好了,年纪大的抱着家里废旧的轮胎,一个猛子扎下去,是很开心的戏水时光。

  而在吴卫明的记忆里,这条河则是“玫瑰色”的,那是关于青春与爱情的记忆。他从小生活在距离刘庄村约2公里的永宁村,上世纪80年代的他到了找对象的年龄,从长辈的介绍中得知,有一个住在黄泥场浜边的姑娘也到了婚嫁的年龄。

  从相识、相知到相恋,他们的故事从黄泥场浜开始,波光粼粼的河水,他俩在河边漫步,感情在时光中升温;从结婚到生女,如今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故事仍一直在河边延续,只是河水已难现曾经的清澈。如今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他住在刘庄村,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创业,这里的河就像家庭的一员,见证与陪伴着彼此。

  “哭泣”的河:

  鸭子都能从河面走过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村口的那条小河从大家都想拥抱它,变成了所有人都避而远之?刘庄村党总支书记万金观从小在这里长大,“1985年后河水不再那么清澈了。”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很主要就是生活污染,由于环保意识薄弱,不少村民会把生活垃圾倾倒入河。

  同时,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也给河道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早期河里的河泥都会被挖出来用作田里的肥料,河道每年也能得到定时清理,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田里不再需要河泥肥料了,随着岁月的积累,河床被逐步抬高,村里又缺少资金用于清理河道。那时的河道是什么状况呢?有不少村民形容“连鸭子都能从河上走过去”,状况严重的时候,不少河道干枯了,河上可以走人。

  如果说1985年到2000年生活污染是很主要的污染源,生猪养殖带来的污染则是2000年之后很主要的污染源。村里的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前每家每户都会养上一两头,养猪效益好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散户们每家会养上四五头,多的人家会养上七八十头。刘庄村是海盐生猪养殖的大村,高峰时期,全村养殖的母猪就有3500头,违建猪舍14万多平方米。

  黄泥场浜边,仅刘庄村生猪养殖户就有30多户,养殖了250多头母猪,另一边青莲寺村也有20多户养殖户。猪粪被直排入河,河道也在发出自己的无声抗议。李阿士一家那时候也养了3头母猪,河水开始慢慢地变黑发臭,李阿士的生活也开始远离河道,洗衣服、淘米都是用井水或者自来水。

  改变中的河:

  企业家治水不含糊

  黄泥场浜成为刘庄村污染很为严重的河道。

  治理迫在眉睫,然而刘庄村共有22条村级河道、2条县级河道、3条镇级河道,总长19.3公里,治理任务繁重,资金需求压力大。“村里有不少企业,企业家能否来挑担子?”万金观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作为村里很大的企业,今年3月,吴卫明主动担起了黄泥场浜“河长”一职,“我老婆和丈母娘一家都住在河边,我对这条河是有感情的。”

  污染在河里,治理在岸上。治污的第一步就是要清理河道两边的违章猪舍。吴卫明帮着村里做养殖户的思想工作,“先易后难”,吴卫明先给自家人做工作,丈母娘一家都很支持,主动拆除。到了后面的“难点”,他也碰了不少钉子。吴卫明和村里一次次上门做工作,难点被一一攻破,截至6月30日,养殖户违章猪舍全部被拆除。

  猪舍拆完了,但整个河道的治理还是犹如一团乱麻。河里有着五六艘沉船需要打捞上岸,同时还堆积了2米多高的淤泥,岸边是行人无法通过的杂草、枯死的树木,成本一核算,单淤泥就有7800方,清理淤泥每方费用为14.8元,包括淤泥清理加打捞沉船的费用就需要13万元左右。

  除了50%的财政补贴,仍有一大块资金缺口无法解决,“缺口的钱我来承担,我预算了10万元钱,除了淤泥清理和打捞沉船,也要把岸边的杂草都清理好。”吴卫明给村里吃了颗“定心丸”。除了短期的治理,更要注重长效的河道保洁,“现在村里聘请了保洁人员,但是肯定顾不过来,这里河边生活垃圾等一定要定时清理,每两天弄一次,如果不搞好就会重新污染。”他向村里提出等河道治理完成,将由他出资聘请一名专门的河道保洁员,每年支付两三万元的人工费用。

  6月底,违章猪舍拆除完成,工程施工开始了,每隔一天,吴卫明就会到工地现场去看看,就像经营企业,他这个“河长”一点也不含糊。昨天,顶着烈日,记者和吴卫明来到了黄泥场浜,目前超过1/3的河道已经完成了清淤和沉船的打捞。而在尚未完成治理的部分,还能看到曾经的影子,河道上满是绿色的浮萍,沉船、破败的树木显示了长久以来的无人问津。

  而在治理完成部分的河道两旁是绿油油的庄稼地,河岸开始显现了很初的形状,河水在阳光下映出了粼粼波光。吴卫明欣喜地告诉记者,曾经鱼虾绝迹的河道里终于重现了鱼儿欢游的场景。

  ●记感悟

  身在江南水乡,每个人记忆中都有“家门前的那条河”,每条河都牵动着难舍的乡愁,家是每个人心底很柔软的部分,河流的哀嚎让世代依水而居的人们不再沉默,正是对于美好环境的期盼唤醒了群众治水的主体意识。

  治水并非职能部门“孤军作战”,“河长”履职,全民参与,才能形成合力治水的互动机制。合力治水需要每一个身份角色主体的参与,吴卫明是“民间河长”的代表,他有着属于自己身份角色的优势,在他看来,办企业产品要过关,河道治理同样如此,不要含糊治污而要质量过关,不只追求短时水清岸绿,更要长效保洁。

  “河长”不是官职,但却是一份责任。对于“民间河长”们而言,有了这样的身份,他们能够更方便地与政府部门沟通,推动治理工作的开展。我们也期盼着,能有更多像吴卫明这样的民间治水主体参与其中,从被污染者成为参与治理的主角。

上一篇:2014城市环境与健康万里行志愿者来到嘉兴
下一篇:嘉兴科技城与浙江大学签约共建产学研合作新平台
[ 编辑:wanmei | 更新时间:28天前 | 北京浏览:7745次 | 作者:百都会计 ]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至service@zekv.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除非注明来源,否则均为网友发布,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北京媒体报道更多>>
  • 北京公司转让网和百都会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发展合作协议

    公司转让网和百都会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就公司项目发展达成深度合作协议。2016年6月百都会计有限公司将旗下公司转让频道全国公司转让资源全面与公司转让网合作运营,期待双方合作能够为企业带来更方便的交易资源

    关注: 77868 次更新时间:28天前